当前位置:莫阑珊>历史军事>家祖左宗棠> 第137章:全重型火炮主力舰考察计划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7章:全重型火炮主力舰考察计划(1 / 2)

虽说每次飞行表演都能带来极大的关注,但现阶段的飞机也只能用来进行飞行表演了。

相比于被发明了上百年,蓬勃发展23十年的飞艇,飞机依然显得过于年轻。

1899年,谢缵泰制成了“中国”号飞艇,当即受到了东南巡阅府的重视。

甲午战争中,南洋6军第1次使用侦查气球,战争中侦查气球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得东南巡阅府在战后制造和购买了不少的侦查气球。

谢缵泰即以此为由向巡阅府推荐自己制造的飞艇,随后携带自己的飞艇参加了北伐,并且证明了飞艇在侦查方面的优势。

随后海6军均采购了1些,但海军的试验并不顺利,1900年秋,在黄海试验飞艇过程中飞艇失控坠毁,后面又出现诸多困难,导致海军最终放弃了飞艇,订购的3艘飞艇中仅有1艘尚且安好。

因此海军对于这次的水上飞机本来也没抱有多大的期望,不过在几次试验看来,似乎飞机与海军的相性比飞艇要更好。

不论怎么说,水上飞机还是引起了海军的1些兴趣,但很快,这点兴趣就要被另1件大事掩盖了

——全重型火炮主力舰

这1概念也才刚刚问世没两年,各国都还在理论阶段,中国海军在这个领域倒也不算落后,而且伴随了国产战列舰的始终。

1903年4月,金瓯号战列舰下水,该舰属于干城级2号舰,是海军备战冲刺阶段的建造追加案中的1艘。

按照原计划,海军准备开工4艘同级舰,以应对俄国的博罗季诺级战列舰,但这1过程并不十分顺利。

干城号、金瓯号早早的就获得了经费,加急开工建造,干城号在开战前入役,金瓯号则踩着战争的尾声入役。

但后续两舰由于经费问题1直处于设计阶段,在此过程中吨位不断放大,开始向着海若级的方向靠近,而具体的建造工作则拖延到1903年11月才定下基调。

然而,就在首舰设计方案——03丙号案于1903年12月底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后不久,元旦海战爆发,这场规模庞大的海战改变了海军,刚放下第1块龙骨没两天的03丙号的建造再次被叫停。

海军和海军舰艇设计委员会重新对海战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数轮复现和分析。

海军对于海战中使用的齐射战术进行了讨论,实战证明用覆盖式的火力投射范围可以有效提高主炮命中率。

但如果要真正实现齐射,那就需要战舰采用统1弹道性能的主炮,即相同口径,相同倍径。

恰逢此时,世界公认的炮术专家、皇家海军攻击至上主义的坚定支持者约翰·阿巴斯诺特·费舍尔爵士亲赴中国考察交流,在此过程中,为了获取更多的海战信息,费舍尔争取了1些有关炮术和战列理论的内容用以交换。

在与皇家海军的思想碰撞中,航速与大炮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并开始深入研究和验证全重型火炮。

1904年8月,海军正式决定试造两艘全重型火炮主力舰——战列舰、装甲巡洋舰各1艘,由海军舰艇设计委员会主席魏瀚总工程师挂帅,牵头设计战列舰,由郑清濂负责装甲巡洋舰设计。

但设计过程也不是1帆风顺的,战列舰方面倒还好说,但在装甲巡洋舰的设计上,海军内部就出现了严重分歧。

海军对装甲巡洋舰需求和定位有分歧,1方面想让装甲巡洋舰作为主力战舰,参与舰队决战;另1方面,看到战争中巡洋舰上的速射炮的强大功效,又舍不得大量的副炮设计,同时,海军中不少人还将装甲巡洋舰视作快速支援战舰,舍不得高航速,这就导致装甲巡洋舰设计迟迟不能定下来。

在这些问题中,首先被解决的是航速问题,轮机专家陈兆翱拍板决定使用蒸汽轮机,并着手设计专为主力舰使用的轮机组,并保证新造的装甲巡洋舰航速不低于23节。

而火炮问题上,快速舰队司令程璧光决定陪郑清濂总工亲自走1趟,好好在各场考察1番,以决定最终的结果。

第1站是国立东南重工集团旗下的江南海军枪炮厂。

程璧光等人首先是观摩了现行装甲巡洋舰203主炮的制造过程。

整个炮管制造分成3个阶段,第1阶段是锻造粗坯,单根炮管需要22吨铁屑、16吨钢屑、16吨对铁渣进行脱碳、脱氧的优质石灰石等辅料,共计56吨的原料。

这些原料在送入平炉后加热到1700度后,分别浇铸成4根钢锭。

这4根钢锭将会分别被用来制造组成203主炮炮管的炮口套管,炮尾套管、外层炮管和内层炮管4个部分,如此复杂的过程是为了应对大口径火炮庞大的膛压。

尽管制造炮管最好的材料是镍铬合金钢,但由于镍和铬数量太少,如果整根炮管都用其制造成本能直接上天,因此江南炮管厂只在其中1根加入05吨镍和铬,混合后形成镍铬合金钢作为内层炮管,其余3根为普通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